近日配资优选,东方基金高管通过股权激励获得的分红情况引发行业高度关注。
券业观研查询数据发现,自2020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以来,东方基金董事长崔伟、总经理刘鸿鹏分别在2020至2024年期间累计获得分红75.94万元、92.21万元,共计168万。
管理层赚的盆满钵满的同时,成立超21年的东方基金却深陷清盘阴霾,旗下超50只基金逼近合同终止条件,行业震荡与公司治理短板双重压力下,投资者避险警钟敲响。
01
一二把手五年分红168万
2020年3月,东方基金获批设立三家员工持股平台,分别为海南汇智长行、汇远长行、汇聚长行,合计持有公司10%股权。
其中,董事长崔伟通过持有汇智长行31.9372%份额,间接持股1.12%;总经理刘鸿鹏通过汇远长行40.44% 份额间接持股1.36%。
自2020年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以来,东方基金董事长崔伟、总经理刘鸿鹏分别在2020至2024年期间累计获得分红75.94万元、92.21万元,共计168万。
(由于近年无公开股权变动信息,此次分红测算基于持股比例不变的假设,结合东北证券历年财报披露的分红数据得出。)
Choice金融终端显示,实施股权激励前的2019年末,东方基金非货规模仅162亿元,行业排名第75位。截至2024年末,这一数据已攀升至936亿元,五年间规模暴增近5倍,排名提升25个位次。
02
东方高端制造基沦为散户坟场
管理规模提升的同时,作为一家成立超21年的公募基金,东方证券清盘潮来袭也引业内关注。
2025年5月15日,东方基金发布公告称,旗下东方高端制造混合基金(代码:011873/011874)资产净值已连续4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,距离触发合同终止条款仅剩最后10个交易日的窗口期。这已是该基金自2023年3月成立以来第12次发布清盘风险提示性公告,而资本市场的“用脚投票”似乎已预示着这场“保壳”战役的艰难前景。
回溯2022年11月,尽管由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李瑞亲自挂帅,该基金仍两度延长募集期,最终于2023年3月1日以2.28亿元的“迷你规模”勉强成立。
更令人意外的是,成立仅3个交易日,A、C类份额净值便双双跌破面值,创下业内罕见的“开门黑”纪录。截至2025年5月14日,该产品年化回报亏损幅度均超10%。
业绩持续落后于同期业绩比较基准的表现,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流失。截至2024年12月31日,该产品总规模已缩减至2808.15万元,机构投资者占比降至2.25%,几乎沦为散户“自留地”。
基金经理李瑞的履历堪称光鲜。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、14年司龄、7年投资经验,现任东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及公募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。然而,其管理的东方高端制造混合基金却暴露出投研体系的脆弱性。
2024年报显示,该基金全年换手率高达2283%,基本每个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全部更换。全年累计买入超2%资产净值的股票达314只,买入成本9.24亿元;卖出超2%的股票312只,收入9.41亿元。期间产生的佣金支出达102.34万元,超过管理费收入(55.36 万元)的2倍。
这种激进的交易策略不仅未能转化为收益,反而加剧了净值波动,形成“高换手—高损耗—低回报”的恶性循环。
此外,自2023年四季度末规模跌破5000万元以来,该基金已陷入“预警—短暂回血—再预警”的恶性循环。
2024年3月首次发布清盘预警时,连续30个工作日规模低于监管红线;到2024年二季度,预警频率已缩短至每月一次。
为延缓清盘进程,东方基金在2025年3月21日修改《基金合同》,试图延长预警披露期限并删除“连续30/40/45个工作日规模不足”的强制披露条款。然而,这一技术性调整未能扭转颓势。截至5月15日,基金规模已连续40个工作日低于警戒线,修改条款的努力宣告失败。
03
权益总李瑞产品全线告急
作为权益总,李瑞管理的其他产品同样表现黯淡。截至6月4日,其旗下4只基金(A、C 份额合并计算)合计管理规模89亿元,占东方基金权益投资总规模的47.85%。
其中东方低碳经济混合A/C类年化回报约27%,但规模仅1.54亿和2.35亿;东方汽车产业趋势混合A/C类任职总回报累计亏损超23%;唯一“亮眼”的东方新能源汽车主题混合虽规模达83.75亿元,但年化回报仅5.31%,较巅峰时期缩水63%。
这种“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”的管理现状,凸显出东方基金权益投研体系的深度依赖与系统性风险。
作为成立21年的“券商系”公募,东方基金的管理规模始终徘徊在千亿门槛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债券型产品规模达736.49亿元,占比76%;而权益类产品规模仅186亿元,占比不足18%。这种“固收权弱”的产品结构,导致其在权益投资领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截至5月15日,东方基金旗下120只披露净值的基金中,48只(占比40%)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,且大部分为权益类产品。清盘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,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核心痛点。
券业观研认为,东方基金的困境是行业共性与自身短板叠加的结果。2024年以来A股持续震荡,医疗、高端制造等主题基金受行业周期影响净值回撤显著,叠加权益类基金赎回压力,导致规模持续缩水。而东方基金固收产品竞争力不足,未能有效承接资金分流,进一步加剧规模萎缩。
从公司治理看,东方基金暴露三大结构性问题。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,超半数混基、股基聚焦医疗、制造等单一赛道,缺乏差异化布局,成立时"带病发行"现象或导致迷你基金扎堆;二是投研能力短板,120只基金仅配备24名基金经理,人均管理5只产品,“一拖多”现象导致投研资源分散,股票型基金近一年平均回报7.8%,跑输同类9.45%的平均水平;三是规模效益失衡,低于5000万元的基金已跌破盈亏平衡线,清盘不仅切断管理费收入,还需承担审计、法律等清算成本,对中小型基金公司形成现金流压力。
对东方基金而言,大规模清盘将引发信任危机。投资者可能质疑管理能力,机构撤资与客户流失或形成“规模萎缩→业绩下滑”的恶性循环。Choice金融终端显示,其股票型基金规模已从2024年6月的1.2亿元缩水75%至0.3亿元,很明显可以看出资金出逃的趋势。
对投资者而言,清盘意味着交易暂停(通常15-30个工作日)、资金到账延迟(部分超45天),若遇市场低迷,强制平仓可能导致“折价卖资产+扣除清算费”的双重损失。以医疗主题基金为例,若清盘时净值低于持仓成本,投资者将直接承担实亏。
***END***
转载开白 | 商务合作 | 内容交流
请添加微信:Guicai010203
添加微信请备注姓名公司与来意配资优选
涨配资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